![MIT.jpg MIT.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breadf/4a41809395869.jpg)
為大家介紹這本書,創意工廠MIT
書名原文是The Idea Factory:Learning to Think at MIT
作者Pepper White本身在1980年代曾經是MIT的研究生
在誤打誤撞的機會下進入赫赫有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
作者本身在大學時念的是環境工程
進入MIT的TPP(科技暨政策課程)
後來在與教授的會談後決定轉入機械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
書本內的時間軸從入學之前為起點,一直到作者拿到學位、出社會工作
用輕鬆的方式描寫他在學校的生活
以作者主觀的角度看待他的教授、同學,還有MIT這所學校的文化風氣
然而正如作者在書本內的自序中寫到的,一位在MIT合作設工作的收銀員對這本書的感覺
——「這是我有生以來讀過最悲傷的一本書。」
描寫的方式是輕鬆幽默的,但是內容其實充滿了反思
MIT是世界頂尖的理工大學
學校的名聲必須維持,因此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成了必然
在極度的壓力之中啟發了許多學生的潛力與創造力
使學校真的變成了一座創意工廠
但同學間的關係卻是孤獨而疏離的
沒有什麼人文氣息,學生彷彿只是這座大工廠製造出來的產品
在嚴苛的淘汰機制之下也有許多走上絕路的案例
作者很清楚的描寫了他在MIT從一個連一些科學術語都不太了解的無知學生
變成聽到朋友死訊時,第一個念頭竟然是跟自殺的流體力學有關,這樣子的人
他的確成為了頂尖精英,實現了他當初進MIT的目標
也頂著這光環而有優渥的工作條件
但是不是也在成為精英的過程中失去了什麼呢
作者在自序中還有寫到,聽說現在的MIT已經有改善了一些東西
在這本書出版了之後
這應該是好事吧,對於教育而言
不僅是MIT本身,我想這本書也很值得給台灣的高等教育界參考
尤其像交大本身學校性質也與MIT頗為相像,更有參考價值
台灣的高等教育政策方向這幾年有些失控
廣設大學卻沒有退場機制,造成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
但是平均程度卻不升反降
這方面我認為台灣應該可以參考MIT的教育方式
那是真正的菁英教育,培養的是科學界工程界的人才
而台灣在華人學歷優先的文化之下
造就許多大學生,沒辦法在畢業後與業界接軌而達到教育真正目的:
為社會培育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才
然而過猶不及,MIT的悲傷與冰冷也告訴我們那種極端的菁英教育需要付出的代價
幸好這似乎還不是台灣大多數學生需要面對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會對研究生、研究方法以及理論與工程應用之間的關係更清楚
高等教育最終敎給學生的,是思考的方法
雖然看完作者的MIT生涯有悲傷的感覺,但也可以從中學到處理壓力的方式
如何有效率的將壓力轉換成為動力,以及處在那種極端狀況中該保持的心態
小心的不要迷失自己,激發出自己的創意與創造能力
最終將自己所學對於社會有所貢獻